神机百科网神机百科网神机百科网

李莲英是不是真正的太监

李莲英是不是真正的太监?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是不了解历史的胡思乱想,同时也是太低估古人的智商了,以为只要贿赂某些人,什么事就都可以办成。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皇宫里的太监,是一个非常特殊存在的群体。他们给皇宫里的皇族办事,经常接近皇帝和他的那些妃嫔媵嫱,还有数不清的宫女,并为他们服务,因此,太监们进宫以前是必须要净身的。

一,太监的来历

说起太监,这原本是个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隋、唐时,有大监,“大”也写作“太”,与阉宦没有任何关系。宋、元官署以“大监”为主官者不少,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朝开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就成了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制度始于周代,《周礼》中对带有各种职衔的宦官的人数、职掌已有明确记载。这时宦官人数不多,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担负着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地位低贱。但由于宦官侍君侧,容易得到君王的宠信,能对君王施加某些影响,甚至参与政治。

“太监”一词的出现,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到了清代,人们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的代名词了。

在明朝,宫廷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钦天监是管理气象天气的部门,上林苑监是管理畜牧种植的部门。

除外三监外,有内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这内十二监都是由宦官管理。所谓监,就相当于宦官的部门和职责,十二监总领事叫做提督太监,十二监里,掌管实际事务的宦官才叫太监,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冯保、刘瑾、魏忠贤等,都是司礼监的人。

“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此宦官成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太监即宦官,也称为寺人、妇寺、宦者、小人、小臣、中贵、中使、涓人,俗称公公、老公,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生殖器官的男性。太监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族朝夕相处,博取信赖,有可乘之机,故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二,李莲英究竟是不是太监?

现在的人,总是喜欢胡乱猜测,说李莲英之所以得到慈禧太后宠爱,是因为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被阉割,或者说去势不干净,故此,暗地里可以排解慈禧的寂寞和空虚。

据史料记载,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也就是现在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祖籍山东齐河。

李莲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亲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业游民,由于经常帮助他一个没有子女的远房叔叔干活,后来被叔父认为义子,并为他娶了一房妻子。由于李莲英父亲勤劳耕作,李家的日子过得也算不错。他的叔父去世以后,李莲英全家迁往北京

在北京,李莲英的父母亲做制皮工作,被称为“皮硝李”。这时候,李家的生活状况不是很好,因此,李莲英被送进郑亲王端华的府里当太监。民间传说,李莲英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李莲英靠梳头发起家。实际上李莲英不是特定伺候慈禧太后梳头的。

根据其墓志铭记载,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8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当时年龄是13岁。

也就是说,李莲英进宫,是先在镇亲王端华府里当差的。14年后才得以接近慈禧,并由慈禧改名为李莲英。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的时候,才被调到长春宫伺候慈禧。

当时,有个太监安德海正得到慈禧宠爱,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李莲英和安德海两人是同时进的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德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了头。

安德海死后,李莲英才得到了慈禧的宠爱。慈禧因为安德海的被杀,还曾经对李莲英说过:“咱们得随时小心着点,否则,不一定哪天就被他们给杀了呢。”

或许是从小生活不易,看惯了别人的眼色,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安德海被杀事件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学会了如何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说,李莲英不仅对主子慈禧恭敬,而且对比他地位差得多的小太监们也非常和气、宽厚,多少年来从不敢有一丝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有一个小故事,或许也可以佐证李莲英的聪明机智。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杨小楼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以后,壮着胆子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能否给奴才赐个‘字’?”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但是,慈禧一着急这个福字写错了。把“示”字旁写成了“衣”字旁。

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如果拿回去,肯定会遭人议论,弄不好还会落下一个欺君之罪?不拿回去吧,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可能就要了自己的小命。杨小楼非常为难,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其实这时候,慈禧太后也意识到了,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她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这个自己写的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跟杨小楼要过来。

这时,一旁的李莲英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所赐之福,那自然不能和普通人的福气一样。这福气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这个字就不给你了,隔天再赐你一个字吧。”

就这样,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被李莲英给轻松化解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1879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了起来。李莲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1894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没有实际意义,但这是清宫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当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上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那么,李莲英究竟是不是个真正的太监呢?有一本书《宫女谈往录》,说明了太监进宫的一些流程,也可以证明李莲英肯定是太监,这是毫不含糊的事。

1,清代的内务府,一年春秋两季都要检查宫里的每一个太监,如果遇到有些阉割不干净的,二次净身、三次净身的也有。如果是通过贿赂漏检的,当官的都要掉脑袋,故此,没有人敢在太监进宫这件事上弄虚作假。

2,凡是做太监的,家里都是非常穷的。有钱的人谁也舍不得把自己孩子的命根子割去,净身后托人靠脸巴结一份差事。净身不干净,没人敢把他引进到宫里,除非是不想活了。故此,没有阉割干净的太监,在制度上,在情理上,都是不可能的事。

3,在清宫里,都是安排宫女们值夜,主要目的,是为了侍卫后、妃,其次,也有限制年轻的后、妃的意思。后妃们在夜里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太监。

4,太监要入宫,无论他以前是什么身份,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被推荐,都得在内务府会计司登记注册,填完“投充花名册”后,再写一份保证书。如果是自愿投充的,还要有亲属、家人的保证书。

接下来,内务府会派人将这些投充人的信息都调查核实清楚,然后,再由投充人所在的府县在“投

充花名册”上盖章确认,最后送回内务府。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身份核实。

当准备进宫注册的人数达到10人后,会计司会与掌仪司对这些新投充的太监进行“验净”。就是看

这些太监的男性生殖器是不是割除干净了。

“验净”的方法也非常严苛。等待验净的新太监头戴红缨帽,排列于大堂门外,会计司的太监手持

名单逐一点名喊人,被点到的新太监由掌仪司的太监导引,进入堂内。这时,会计司、掌仪司的

属官会观察他是否五官端正、口齿清楚、行动是否正常等等情况。只要上述有一条不合格,这一

关就通不过,就会被退回。

这些被踢除退回的太监,有的会被分派到下面的王公府使唤,有的被发回原籍。由于人数不够,

王公府会再派一名正常合格的太监过来。

那些验净合格的太监,则会被引入净室,等待司净太监严格检验。检验通过以后,司净太监亲自

带着新太监到大堂签字画押,这都是要用人头担保的。如果日后被查出这名太监阉割不干净,那

在这些环节上不认真负责的有些人,就要被斩首了。

所以呢,从投充人的亲属,到原籍地方官员到两司相关人员,但凡有一关节没通过,这太监就不

可能进入到宫中。而如果要作假,谁愿意拿身家性命去冒这种要命的险呢?

假如这个太监是假的,没有净身,或者净身不干净,送这个太监进宫的所有相关责任人,都将被

追究责任,杀头。

另外,除了这些正常流程的检验,清宫内务府还特别设立了验身房,每年都会对内廷、王府的太

监例行验身,以免杜绝意外,闹出宫闱丑闻。

5,除了严格“验净”,清宫对太监的管理也是极其的严格,每天只要到晚上八点,各宫必须把宫门

锁上,再把钥匙交到敬事房,由敬事房的值班太监掌管。宫内由嬷嬷上夜,后妃的寝殿都会有值

夜的宫女。太监只能在宫外听候差遣,且不得随意走动。

据史料记载,李莲英的住处是北四所,距离慈禧的寝宫很远。如果他要在夜里去见慈禧,肯定会

被值夜的宫女查获,然后以不遵守规矩被内务府杀掉。

故此,太监阉割不净或冒名顶替的案子,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李莲英自然也是如此。

三,结论

从古至清朝解体,也只有一个吕不韦把没有净身、不是太监的嫪毐(lao ai)送进秦宫里侍奉太

后赵姬的例子。不过,这种事和李莲英这件事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时间、地点、环境、目的都

不同。

嫪毐进宫的目的,就是顶替吕不韦解除赵姬的孤独。这件事是秦朝权相吕不韦一手策划、执行的。是一个阴谋。

而李莲英进宫的目的,就是生活窘迫,为了活下去。两者没有可比性。

后世人们之所以怀疑李莲英不是太监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当时朝臣抨击和李莲英敲诈官员。由此

让人们怀疑他为什么能够得到老佛爷慈禧太后那么宠爱。

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捎上了李莲英。

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那意思是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慈禧决定的,实际上已被李莲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莲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实际上,安维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牵制皇帝,并且应该严惩李鸿章。奏折中尽管涉及到李莲英,但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陪衬而已。

慈禧异常震怒,以皇帝的名义发上谕说,天下事都要听皇太后的。随后,安维峻以“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充军。

也就是说,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件事上,朝臣们对李莲英的抨击既没有证据,也没有结果,因为这些攻击李莲英的说法,都是仅凭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

李莲英干预政事,显然没有证据,但他贪财,应该是真实的事实。

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西狩”,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自然收获颇丰。

不过,我们如果非要说李莲英身上有疑点的话,那就是他的死。史书记载,李莲英是病死的。

宣统三年(公元1911),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李莲英去世。那是二月初四,终年63

岁。安葬在阜成门外海淀区八里庄西二里的恩济庄关帝庙北边李公祠。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佟洵教授曾经撰文《李莲英死因之谜》,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

墓的全过程。在墓葬中,李莲英的尸体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由此,联想到民间许多传说,她认为,李莲英可能属于不正常死亡。

但许多史学家认为,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证实,祖父(李莲英)是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后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许多文史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也就是说,李莲英之死不正常,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但李莲英不是太监这样的传言,肯定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可能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神机百科网 » 李莲英是不是真正的太监